县域耕地―人口―粮食系统与耕地重压研究

点击数:741 | 发布时间:2025-08-05 | 来源:www.rkknw.com

    中图分类号:F323.211 文献标识码:A 文章编号:0439-8114(2016)01-0258-05

    DOI:
    10.14088/j.cnki.issn0439-8114.2016.01.065

    耕地-人口-粮食系统是肯定地区尺度上的复杂耦合系统,是以耕地资源为载体进行开发借助,以粮食生产、消费和流通为纽带,进而满足人类的粮食需要[1]。现阶段,基于中国后备耕地资源有限和人口持续增长的实情,努力提高地区内现有耕地生产潜力成为解决粮食安全的最重要渠道[2],亦是不少学者与政府关注的焦点所在。为权衡系统的动态演变,可基于耕地、人口和粮食选择有关总数和均数指标进行研究,但并不可以确切显示耕地资源所承受的重压[2]。为精准量度地区系统内三者之间的复杂联系及协调状况,蔡运龙等[3]打造了耕地重压指数模型,并提出了耕地保护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响应手段。关于粮食安全与耕地重压指数的探索大多集中于耕地、人口、粮食的动态变化剖析[4-6]、耕地重压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[6-9]与趋势预测等方面[9-13];而预测办法的探讨也主要集中于时间序列中的平滑法[9]与回归剖析与灰色GM(1,1)模型[11-13],但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尺度和大地区或省级尺度,对市县等小尺度的讨论偏少[6,7]。然而,国内东、中、西部区域经济进步、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有快有慢,粮食生产格局和耕地保护形势亦存在着巨大差异,而作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结合点的县域,亦是统筹城乡进步的基本单元,其比较优势在于粮食和农业,三大区域内部县域系统因其自然与人文差异更是各有其进步特点。因此,县域耕地-人口-粮食复合系统不止是地区乃至国家粮食安全的单元细胞,同时是国家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直接承受者,各层次系统之间、系统内部之间协调进步,对于推进地区协调进步、保障国家粮食供需平衡具备策略意义。

  • THE END

    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,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。

专业院校

返回顶部

Copyright©2018-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(https://www.scxhcf.com/)
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-1

  •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

  • 国家人事考试网

首页

财经

建筑

医疗